天堂私服:多样玩法,尽享游戏乐趣

游戏攻略 05-05 阅读:499 评论:0

奇蹄目是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,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。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四后三,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。奇蹄目成员胃简单,不具备偶蹄目部分成员那样多的胃室,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。

偶蹄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,多为大型、中型的草食性陆生有蹄类哺乳动物。由于第3和第4趾特别发达,长短相等;第1趾完全退化,第2和第5趾不发达,因趾为双数,趾端又有鞘状蹄,故称为偶蹄目。除澳大利亚外,野生的偶蹄类遍布世界各地。

奇蹄目和偶蹄目动物齿面的区别(来源:中科院古脊椎所)

韩愈的《马说》中吐槽不会养马的人说“天下无马”!其实一定程度上这话没问题,和繁荣昌盛的偶蹄目相比,奇蹄目现在确实算是老骥伏枥、日薄西山的状态了。奇蹄目现在仅存有马科、貘科和犀牛科3科7属17种。

展开全文

现生奇蹄目

马科,有1属9种,马属下有三个类群—— 马、驴子和斑马,是现存奇蹄目中种类数量最多、分布最广、人们最熟悉的一科。体格匀称,四肢长,第三趾发达,具蹄,第二、四趾退化,仅余退化的掌骨和跖骨。如野驴(骞驴),尾近端部毛短而光滑,尾远端部有披散的长毛,分布在我国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和青海一带,为家驴的祖先。普氏野马为家马的祖先,原产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我国新疆交界处,现野外已基本灭绝。家马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员,5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为家畜,用于拉车、耕田、比赛、打仗等,现在经过改良和培育,已有200多个品种。

早期的马科动物

与今天的马科动物不同,早期的马有多根脚趾,是生活在森林里的食草动物。始祖马有相对较短的脸、低冠齿和三根承重趾,每一根脚趾的末端都是小蹄。始祖马体形的变化很大——在长达17.5万年的全球变暖期内,它们体形缩小了30%,变得和猫差不多大小。当温度再次降低时,它们则变大了,其体高达到90厘米左右。那些过去曾被认为是始祖马牙齿和骨骼的化石,现在则被认为混入了其他物种的骨骼化石。其中一些物种具有马的特征,另一些则没有,科学家们认为只有前者是马科动物。

始祖马,生活于五千万年前的始新世的北美洲及欧洲,公认为现代马的祖先。体高约30厘米,脊背能弯曲,背部稍向上拱曲,尾巴较短。四肢细长,靠脚趾行走,前足四趾,后足三趾。以嫩树叶为食,虽然吃草,但不能像现代马那样大口咀嚼。因身体灵活,可在草丛和灌木中穿行。

天堂私服:多样玩法,尽享游戏乐趣

始祖马化石

中期的马科动物

渐新马生活在距今3000多万年前的北美洲。它们又被称为间马,因为它们兼具早期马和现代马的特点。在大约2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,气候变得干燥,森林面积减小,草地面积增大。结果,马科动物迅速多样化,一些新物种体形变大了,另一些则体形变小了。到中新世末期(大约530万年)前,马科动物的种类达到顶峰,有12个以上的属。

有一段时间,北美洲的平原上既有单趾马,也有多趾马;既有吃树叶的马,也有吃草的马。然而,只有那些食性和蹄子像现代马一样的物种存活到了今天。

天堂私服:多样玩法,尽享游戏乐趣

大约1200万年前,一种类似于现代马的单蹄马——恐马在北美洲出现。又过了800万年,第一个马属物种才出现,但它们一出现,快速的多样化便随之而来。当晚上新世到更新世期间地球的气温下降时,它们就像其他马科动物样,通过因海平面下降而形成的临时陆桥向东半球迁徙。

在那之后的某个时期—由于某个现在仍然未知的原因—北美洲所有的马科动物都灭绝了。直到16世纪欧洲人引进现代马,马科动物才再次出现在北美洲。

现存的马科动物

马属现存的成员可以分为非马的斑马与驴,以及马。它们都是食草动物,只有一根功能正常的脚趾和一生都在生长的高冠齿。

在马种中,只有普氏野马继续生活在野外。在1969年最后一匹“真正”的野生普氏野马消失后,人工捕捉饲养的普氏野马被成功地放归野外,重建了野外种群。另一种野生的马属动物—欧洲野马在19世纪就已经灭绝了。与普氏野马相比,欧洲野马和家马在基因上更相似。它们都有64条染色体(DNA链)而普氏野马有66条。

普氏野马

北美野化家马

以色列内盖夫(内格夫)沙漠的野驴

现存的马科动物

普氏野马(蒙古野马、野马),体长220~280厘米,肩高120厘米以上,体重200多千克。头部长大,颈粗,耳比驴短,蹄宽圆。外形似家马,但额部无长毛,颈鬃短而直立。夏毛浅棕色,两侧及四肢内侧色淡,腹部乳黄色;冬毛略长而粗,色变浅,两颊有赤褐色长毛。栖息于山地草原和荒漠。性机警,善奔跑。一般由强壮雄马为首领结成5~20头马群,营游移生活。原分布于我国新疆北部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、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。最后一次发现野马是在1957年,野生种群现已灭绝,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野马生活在人工圈养或半散放状态下。80年代末期以来,野马从欧洲引回我国新疆奇台、甘肃武威半散放养殖,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。部分普氏野马后来进化成现在的家马,也就是说部分家马的祖先是普氏野马。

家马,是现存数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员,5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为家畜,用于拉车、耕田、比赛、打仗等,现在经过改良和培育,已有200多个品种。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,体高200厘米;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,体高仅95厘米,所谓袖珍矮马仅高60厘米。头面平直而偏长,耳短。四肢长,骨骼坚实,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,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 (俗称夜眼) ,蹄质坚硬,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。毛色复杂,以骝、栗、青和黑色居多;被毛春、秋季各脱换一次。汗腺发达,有利于调节体温,不畏严寒酷暑,容易适应新环境。胸廓深广,心肺发达,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。食道狭窄,单胃,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,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。无胆囊,胆管发达。牙齿咀嚼力强,切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,装勒时放衔体,以便驾御。根据牙齿的数量、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 ,听觉和嗅觉敏锐。

两眼距离大,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%,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;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,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,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和颜色,并且只有这一种动物可辨别颜色。头颈灵活,两眼可视面达330°~360°。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,感光力强,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。马易于调教。通过听、嗅和视等感觉器官,能形成牢固的记忆。平均寿命30~35岁,最长可达60余岁。使役年龄为3~15岁,有的可达20岁。部分家马起源于欧洲野马(泰盘野马),后者已于1876年在人类捕杀下灭绝。

非洲野驴,是家驴的祖先。体长200厘米,尾长42厘米,体重约275千克。耳较亚洲野驴长。前腿内侧有一块黑色圆形裸斑。身体是短少平滑的毛皮,呈浅灰色至淡黄褐色,但在腹部及脚部很快转为白色。鬃毛短,肩部有一道黑色横纹,尾尖有长毛。栖息于干旱半干旱的裸岩荒漠地区,耐热和烈日暴晒,对水源要求不高,以沙漠植物为食。常10~15头结成小群,由一头机警的雌驴带领。圈养下寿命可达40年。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。

家驴,是由非洲野驴驯化的后代,也是世界重要家畜之一。我国疆域辽阔,养驴历史悠久,根据体型,可分为大、中、小三型:大型驴有关中驴、泌阳驴,体高130厘米以上;中型驴有辽宁驴,高110~130厘米;小型俗称“毛驴”,以华北、甘肃、新疆等地居多,体高85~110厘米。驴形似马,多为灰褐色,不威武雄壮,它的头大耳长,胸部稍窄,四肢瘦弱,躯干较短,因而体高和身长大体相等,呈正方型。颈项皮薄,蹄小坚实,体质健壮,抵抗能力很强。驴很结实,耐粗放,不易生病,并有性情温驯,刻苦耐劳等优点。

骡,是公驴与母马杂交所产生的后代,或称“马骡”。公马与母驴杂交的后代称“驴骡”,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,且驴骡的体型要比骡小。至少在3000年前,在亚洲某些地区人们已经用骡来驮运物品了,现在世界上许多地区仍在使用骡来干重活儿。骡能吃苦耐劳,可以在马、驴等牲畜不能承担其艰苦的条件下工作。骡的高度、皮毛的均匀度、颈部和臀部的形状与马相似。此外头部短而粗,耳长,肢瘦,蹄小和鬃毛短,这些方面像驴。骡的毛色通常为棕色或栗色,高约120~180厘米,重275~700千克。骡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。这是因为公骡的生殖器官因缺少某种激素而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;母骡的生殖器官虽能产生卵细胞,但缺乏助孕素,因而卵细胞也不能成熟。

亚洲野驴(蒙古野驴、野驴、骞驴),外形似骡,体型介于家驴和家马之间,体长可达260厘米,肩高约120厘米,尾长80厘米左右,体重约250千克。吻部稍细长,耳长而尖。尾细长,尖端毛较长,棕黄色。颈背具短鬃,颈的背侧、肩部、背部为浅黄棕色,背中央有一条棕褐色的背线延伸到尾的基部,颈下、胸部、体侧、腹部黄白色,与背侧毛色无明显的分界线。典型荒漠动物,多栖息于海拔3000~5000米的高原亚寒带。营游荡生活,耐干渴,冬季主要吃积雪解渴。叫声像家驴,但短促而嘶哑。8~9月份发情交配,雄驴间争雌激烈,胜者拥有交配权。驴具有极强的耐力,既能耐冷耐热,又能耐饥耐渴,并且具有敏锐的视觉、听觉和嗅觉。由于“好奇心”所致,常常追随猎人,前后张望,大胆者会跑到帐篷附近窥探,给偷猎者可乘之机,遭到大量捕杀。分布于中亚及西亚各国,我国分布于内蒙古、甘肃和新疆。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。

亚洲野驴包括六个亚种,其中叙利亚野驴已灭绝。(蒙古野驴:近危,叙利亚野驴:灭绝,土库曼野驴:濒危,波斯野驴:濒危,印度野驴:近危,西藏野驴:低危)

在许多非洲野生动物纪录片中,斑马虽然是我们最常见的动物之一,但其实它们的生存现状也不太乐观。目前活跃在非洲野外的斑马一共有三种:平原斑马(又称普通斑马)、山斑马以及细纹斑马。这三种斑马,除了平原斑马外,其他两种均为濒危动物。

普通斑马(草原斑马),体长200~240厘米,肩高120~140厘米,尾长47~57厘米,体重约350千克。除腹部外,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,具有保护作用。雄体喉部有垂肉。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、中部和南部,栖息于水草丰盛的热带草原。一般结成由一头成年雄性为首的10~12头小群生活,有时和牛羚、狷羚、黑斑羚、鸵鸟等其它动物混群。食物短缺时可形成大群迁徙。有多个亚种,如查氏斑马。

山斑马,肩高仅120厘米,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斑马,也是首次得到科学描述和定名的斑马。耳狭长,鬃毛很短,吻部棕黄色,身体条纹粗而少。仅产于西南非洲及南非开普省的山地,指名亚种分布于南非,现已绝灭;西南亚种分布于西南非、安哥拉。

细纹斑马(狭纹斑马、格氏斑马),为现存体型最大的野生马类,肩高可达145~155厘米。分布于索马里、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。最大识别特征是条纹较其它斑马为细密。分布于索马里、埃塞俄比亚南部至肯尼亚北部。1882年由非洲的阿比西尼亚皇帝赠送给法国总统格雷维一匹之后,才被人们所认识,所以便被叫做格氏斑马。现处于濒危状态。

斑驴(拟斑马),颈部和躯干前半部有黑白条纹似斑马,但躯干后半部为棕色似马。曾大规模分布于南非基普省和桔色自由州的南部地区。过去认为是普通斑马的一个亚种,经对标本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,在12万到29万年前的冰河时代,斑驴就开始脱离普通斑马种群,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。曾被利用守护家园,而且在经过驯服后还能拉车,1830年英格兰一度兴起斑驴拉车风气。但由于人类因食用和毛皮对斑驴的捕杀,最后一头于1860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死去。

部分图文来源于:动物世界、百度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网友评论